「葫蘆」這個名稱,從《說文解字》中兩字互訓這點中可以看出。
瓠字從瓜,說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種;另外,孔子曾在《論語?陽
貨》中提到「匏瓜」,也是很好的說明。后來這些名稱在流傳中,
逐漸出現(xiàn)壺盧這個雙音的名稱。這個名稱大約出現(xiàn)在三國時期,《
世說新語》中記載了當時的學者提到東吳有「長柄壺盧」 。大約在
南北朝的時候,在江南還出現(xiàn)一個發(fā)音與壺盧相近的名字,那就是
「瓠樓」(音婁)?!葛瓨恰沟某霈F(xiàn),進一步證實我們的推測。胡
蘆和葫蘆這兩個名稱顯然是從這里衍生而來。到了唐朝,「葫蘆」
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。宋代以后,由于葫蘆品種繁衍,名稱也變
得更多了。